
(据中国教育报 报道)目前,微信已经拥有10亿用户!微信支付、公众号、小程序……这些大家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微信功能,不仅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正在为无数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平台和机遇。
其实,微信与教育的关系也十分紧密——无论是助力高校进行“新工科建设”,还是对在职群体进行再教育,微信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并逐渐形成了“微信模式”和“微信经验”。
快来了解一下,将来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出路或许就在其中!
新时代,高校和企业联系更紧密
从高校到企业,都在更为主动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互联网 +”“网络强国”“中国制造 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是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也将是民族企业的重要跨越。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而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
在这种机遇与变革中,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新工科建设”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列入战略高度。而中国新崛起的互联网领军企业,也开始在产业赋能、人才培养方面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就提出,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应该肩负重任,朝着“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目标努力奔跑,“让数字创新深入各行各业,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过数字鸿沟。”
新的时代挑战,已经将企业和高校的使命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校企共建“新工科”,既有来自让世界引以为傲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人才需求驱动,同时也为工程科技人才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微信生态的人才正变得越来越紧俏
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领先创新探索。腾讯所拥有已经超过 10 亿用户的产品——微信,就是一个创新的集合体。微信支付、公众号、小程序等多种功能,在科技发展上起到了引领作用。
而微信也已经成为中国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以微信支付、小程序为核心的技术产品,又为新工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民应用”到“国民技术”,微信生态的人才正变得越发紧俏,而围绕微信技术型人才的持续培养与供血,也成为近年来腾讯公司微信事业群的关注点,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于其中。无论是帮助高校进行“新工科”共识下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在职群体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再教育,都取得了有效成果,逐渐形成了“微信模式”和“微信经验”。
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微信也在积极参与
在 2018 年,腾讯微信继续加大投入,拟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应用开发技术领域,提供技术、平台、资源、经费、产业经验等与高校专家和教师共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并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超越式发展做出贡献,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综合改革。
今年上半年,将有40个精品教改项目被筛选出,每个项目都会得到大量来自腾讯微信的企业资源支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2018年第一批)的函: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805/t20180503_334906.html )
微信将成为教育创新的载体
如何在新经济时期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计算机软件人才,需要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全面调动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的力量,加强对教师、学生和职业从业者的培训。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今,“新工科建设”正以微信开放平台和微信应用开发技术为载体率先取得进展。
今年 1 月,由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腾讯微信,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在京成立。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十所知名高校成为了联盟的首批理事单位。同时理事单位高校也宣布将在计算机和软工课程内试水与小程序开发技术结合,打造精品新工科课程。
在联盟成立仪式上,微信宣告将投入海量资源去支持学校在新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合产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使得微信开放平台和应用开发技术成为教育创新的载体。
其中,包括推动新工科内涵建设和教育改革;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和实践平台;开展课程推广应用和师资培训;打造校园微信技术创新生态;联合进行科研探索;推进落实全国高校的小程序应用大赛的6 大工作任务。
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方面,结合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应用发展,以微信开放平台和微信应用开发技术为载体,改造和提升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复杂软件问题的引出和网络时代新技术的融入,推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教育联合体。
而在工程技术教育方面,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联盟也将借助计算机类和软件工程专业教指委的力量,积极推进联盟支持的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探索课程群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组织开展微信开发课程的教学研讨和师资培训,为高校教师提供赴企业实践的机会,帮助教师及时跟进和实际运用业界先进技术。
今年 4 月,腾讯微信还专门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上百位教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教学研讨,讨论的议题主要是如何迅速地迭代现有的计算机和软工课程教学体系,拥抱最新的微信小程序开发技术。这当中接近半数都是来自教学前沿的 985 和 211 高校代表。
看,小程序正在为高校师生提供更轻便的校园服务
变革在前,高校更开放,企业更主动。
高校敢于引进创新技术和科技应用成果;企业要突破市场范围,主动走进校园。
早在 2015 年 11 月,香港科技大学就与微信联合成立了“微信-香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是微信团队未来的重点方向,而联合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善人类的生活服务体验,同时发展大数据研究、拓阔知识领域,成为微信与大学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除了发展创新实验基地,新科技和新技术也应该在高校率先使用起来。比如,2017 年 9 月,教育部新闻办、新闻中心携手腾讯微信,集中部署全国近 30 所高校上线专属小程序。
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都已初步“试水”,借助小程序能力为高校师生提供更轻便的校园服务。北京大学“校园导览”、武汉大学“智慧岛”等小程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微信助力校园大赛,创新与想象力就在这里升腾
以往工程技术类型的校园竞赛,更加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模式创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而技术型创新、从 0 到 1 的颠覆式创新更应该引发重视,特别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底层与技术应用层。
高校举办的大赛应该鼓励学生理解技术、拥抱技术,同时,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工科学生的运营思维与商业服务思维,建设全面发展人才。
在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速的背景下,高校为了与市场、企业接轨,校园大赛可以成为引入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常规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并沉淀经验和案例并直接进入教材。
比如,“2018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腾讯公司微信事业群主办,由清华大学承办,基于腾讯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创新应用开发设计竞赛。
截至日前,大赛已经有来自上千所海内外高校的超过一万名学子报名,而这些年轻的创新者们也将通过大赛舞台展示自己根植于新经济时代的丰富想象力。
“新工科建设”更要关注学生们,他们是最能感受变化的人
年轻的高校学生,是对新事物感知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意见和热情往往代表着技术方向和趋势变化。
比如,一大批优秀的微信小程序都由高校大学所开发的。红包社交类爆款小程序“包你说”由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所开发;而已经拿到 1 亿元 D1 轮融资的“礼物说”小程序,也是大学生创业项目。
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微信的技术开发,2018 年 3 月,微信在小程序官网发布了首个官方小程序开发指南,与多个在线课程平台携手推出了内容丰富的在线小程序开发实战课程。其中包括,微信联合硅谷技术教育的独角兽 Udacity 推出“微信小程序开发纳米学位”项目。在合作课程中,微信还计划针对在校学生为此课程提供百万奖学金,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同时,微信与清华大学共同开发的在线 MOOC 课程“学做小程序”也成为了高校内的热门选修课,让更多学子能够跨越地域地与热门的小程序开发技术迅速触电。
与此同时,教育部和高校管理者也开始越发重视收集来自学生、来自社会方面的教学建议。
在 2017 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就借助腾讯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推出“微言教育”小程序,并成功开展社交化活动“致敬!老师”,当天小程序访问量即突破 40 万人次,覆盖微信用户近 2000 万。
同时,不仅是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微信还为职业人群搭建了学习与发展平台。
促进国家的科技和社会进步,微信一直在努力。